▎人民酱说:鑫赢智投
孩子的世界,本无那么多“孤立”的剧本,往往是父母递上了“放大镜”,让他看清了本可忽略的“伤痕”。
全文3945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
编辑丨人民酱
作 者 | C妈 来 源 : CC爸妈(公众号ID:cc-bama)
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最近的感悟,先说主题,就是带孩子出门跟别人玩,千万不要太敏感!
前几天我带DD下楼玩,围观了一场社交冲突:
小 A带了一套过家家的玩具,孩子们瞬间围了上去。
小B向来更主动开朗一些,率先就加入了。
小C在旁边也想加入,但刚拿起玩具,就被小B厉声阻止:你不能玩,我们不跟你玩!
小B也不是针对小C,因为她对别人也是这么说的,甚至伸腿阻挡着想过来看的人
到这,很多孩子看被拒绝,就转身找别的去玩了。
但小C明显还是想加入她俩。
于是,在妈妈的鼓励下小C又走过去,小声问“我能跟你们一起玩吗”
小A说,等我收拾好了哦。
小C乖乖等着。
但,小B却说“不行,我们不跟你玩,我们就两个人玩”
然后,鼓动小A“这儿人太多了,我们换个地方玩吧”
再然后……俩人就收拾玩具走了,走,了……
看到这小C还没反应过来,就感觉小C的妈妈就有点怒了。
“她俩怎么能这样呢,这不是孤立人嘛!”
“走,妈妈带你玩别的去”
最后,小C也没玩,嚷嚷着要回家,就走了。
我旁观了整个过程,心里也是五味杂陈的。
我知道,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担心孩子会遭遇不公,遇到排挤、不被接纳。
尤其是,当你的娃还敏感、内向,社交能力偏弱的时候,就更有一种保护欲,恨不得冲上前替孩子去社交。
首先,给大家吃一个颗定心丸:
学龄前,甚至小低年级阶段的孩子,都不用太担心霸凌的问题,孩子们还不大拥有这项“进阶”的能力。
大多数的社交问题,都源自于不成熟的社交能力。
这个阶段的孩子,“合作游戏”能力尚未成熟,也没那么强的共情能力,所以他们的社交行为往往情境化、短暂且无恶意。
比如今天跟你好的死去活来,明天就拒绝承认是你朋友,后天又没事儿一样跟你热情打招呼。
比如前一秒还高声附和“对,咱们就不跟他玩”!后一秒你掏出奥特曼,他就招呼“你这个咋会动,好酷啊,让我看看吧?”
比如,刚才还跟你是一起骑自行车诧叱小区的死党,后一秒玩车模因为你没车,就无情的抛弃你。
哪怕是强势的孩子,也是有很多优点的,会更开朗、放得开,更有点子,接纳性更强。
基本上敏感孩子的独立社交的第一步,都是强势娃领着迈出的。
相反,父母的一些“过度”干预,反而会阻碍孩子的社交发展。
Vol.1
因为,社交也是一种需要练习的能力,对于很多孩子来说,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。
儿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:\"冲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脚手架。\"
咱就拿,小伙伴不跟孩子玩这件事。
很多家长在看到自己孩子被威胁、“孤立”、“排挤”,甚至是“欺负”时,确实会很心疼,以及气愤,不想让孩子再跟对方玩了。
尤其是,看到对方好像一而再,再而三的针对自己家娃,那就更难忍了。
要么直接点出,“你们这是在孤立同学,是不对的”
要么忍不住在背后蛐蛐鑫赢智投,“他们怎么这样那样”!
说实话,我原来也走过这个坑。
因为DD不像CC是一个强社交型的孩子。
CC在一群孩子里,永远是那个游戏发起者,花若盛开,蝴蝶自来的那种,几乎从来不用担心缺朋友,只要她下楼玩,自有人围上来。
但DD就是那种追随者、申请加入者。
所以,可想而知,他经常被拒绝。
一开始我也头大,觉得这届小孩子怎么都不讲武德:
加我们一个怎么了?轮流玩下怎么了?昨天挺好的,今天怎么就装不认识了?
后来我发现,DD也不爱嚷嚷下楼玩了,因为他觉得小朋友都不够好。
然后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,就是孩子的社交,我的参与、我的评价,过多了……
其实,本来孩子被拒绝、被排挤在外(没有恶意的情况),孩子可能被影响,觉得很受伤害,但也可能没被影响,觉得无所谓。
就算是DD这样的敏感者,会难过,但他面对的也仅仅是[当下某个人/某波人不跟我玩]这个问题。
那这个问题正确的答案,其实有几个:
1、等待被通过,顺利加入。
2、换一拨人,换一个游戏。
3、太伤心的,被扫兴了,不玩了,回家找找安慰。
4、实在没人玩,退而求其次,跟妈妈玩一会儿吧~
不管哪个选择,都是孩子在面对这个社交难题下给出的答案。
孩子的世界,本无那么多“孤立”的剧本,往往是父母递上了“放大镜”,让他看清了本可忽略的“伤痕”。
都在很明确地告诉孩子,这种情况,你就是被孤立、欺负了。
你越是在意,越是对“社交欺负”太敏感,越容易不经意放大孩子对这方面的察觉和感受。
本来可能无所谓的孩子,因为我们的强调,他对负面感受,就会更加细腻和敏感。
孩子以后一遇到类似的情况,他就很清晰、明确地知道“哦,别人这是在孤立我”、“欺负我”。
这样一个很惨烈的后果,就是:
孩子会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。
可能别人一句话,他就会下意识地评判“他这样做是不是在欺负我”、“这个玩笑是不是针对我?”。
无形中强化了孩子对“恶意”的捕捉,尤其是在双方年龄都不大,社交都不太成熟的情况下,就更难办了。
试想一下, 孩子下楼玩,他眼里全员恶人,这个人也不够好,那个人也挺坏的,那他就没法坦然地去交朋友了……
所以,后来我就改变了策略,其实很简单,我换成了眼不见为净!
Vol.2
有段时间,我让DD自己下楼社交(跟姐姐一起下去)。
自从我只远观,放手之后,我发现DD的社交能力反而像打开了任督二脉。
DD依然经常碰到被拒绝、被连续拒绝,或者被大哥哥们out出局。
如果换做以前,我在他身边,他一定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告诉我,“别人都不跟我玩”。
我也会想尽办法安慰他、帮他出谋划策。
但我越使劲,他越往后退。
但现在的DD,可以说是个老油条子。
申请加入战队被拒绝?
根本来不及emo,赶紧看看另一波人在玩什么?
如果说有些孩子只跟固定几个玩伴玩耍,那么DD就是玩遍全小区。
跟他玩自行车的有一波娃、玩车模的有一波娃,上房揭瓦的有一波娃,随机加入的就更是数不过来了。
这几波人,平时都没什么交集,但他能自由的穿梭在任何一个团队里。
此处不留爷,自有留爷处!
今天不想跟我玩,咱们明天江湖再见!
后来不需要姐姐陪,他自己也游刃有余。
反倒是,每次我跟着下楼玩,他好像都要失去1、2个朋友。
比如有次我下楼,上个时段跟他一起骑自行车快乐到起飞的孩子,下一秒来了群新孩子,都拿小汽车。
他就火速掏出小汽车跟人家当朋友抛弃了DD。
重点是,他自己明明还有富裕不用的车,也不肯借给DD一辆,DD想玩他也不给。
搁以前,我肯定忍不住评价“这孩子咋这样啊,翻脸不认人就算了,怎么还有点自私呢?”
甚至要明里暗里告诉DD“真正的朋友可不应该是这样的!”
但这回,没等我发表意见,DD旁观了3分钟见加入不了战局,火速自行车一骑,开始物色下一个节目。
第二天下楼,老远那孩子就跟DD打招呼“你怎么才下来呀,我们等你好久啦!咱们去捞鱼吧”!
俩人自行车一瞪,又没了影。
幸好我管住了嘴,不然DD可能就会失去这个“玩伴”。
孩子每天抱着怎样的心态下楼玩:
是人人都随时会拒绝我、抛弃我,都不太喜欢我。
还是人人都是我朋友,喜欢我,总有人等着我,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心境。
但凡咱大人带着“有色眼镜”一掺和,一吹枕边风,就把被拒绝、“孤立”这个可能,变成了一定。
哪怕对方并不是故意的,孩子也会感到很受伤,没法再开心的玩耍。
大多数的结果,只能是不欢而散。
这何尝不是对孩子的一种诅咒。
因为没谁可以一直保证孩子遇到的人和事都会是友好的,每一次加入都是被善待的,现在的朋友是永远的朋友。
所以有时候,钝感力强一点真的不坏。
Vol.3
你可能会说,那完全不教会孩子识别恶意,不就成了人欺负了你,你还在那傻乐的傻白甜了嘛?
不是不管,而是面对孩子的社交,要分阶段的管。
今天聊的都是针对学龄前,或小学低年级,这类孩子更本质的问题,其实是自己本身也不成熟,社交也不圆滑,属于无恶意的正常社交矛盾。
以我个人的经验,其实,真正的“最好的朋友”、“闺蜜死党”的形成期,女孩多在小学二、三年级左右,男孩则会更晚。
在这之前,大部分的社交属于“泛交”,并没有什么“忠诚度”可言,只是“一起玩的比较多”,仅此而已,没必要把每个玩的伙伴都当做娃的真朋友看待。
所谓的“最好的朋友”,要么是孩子一时兴起的“自以为”,要么是老母亲担心娃没朋友给“安的头衔”。
如果到了孩子非常明事理的阶段(一般三年级之后),在孩子的朋友认知里,明知是“好朋友”,还忽视你、PUA你、带人孤立你,那才真的比较恶性。
或者当孤立具有针对性,如某个孩子长期、只针对你的孩子,经常说“就不跟你玩”,并鼓动他人一起。
或者权力明显不对,如大孩子持续压迫小孩子。
那就需要家长及时下场干预,避免出现大的伤害。
社交是孩子自己的战场,我们无法为孩子屏蔽所有风雨,更不能替他们解读每一次人际关系的潜台词。
每一次放手,都是将解决问题的权杖交还孩子手中;
每一次克制干预的冲动,都是在为他们的韧性注入力量。
你不要帮TA筛选,只要你提供的池子足够大了,他自然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。
当我们收起焦虑的放大镜,也许你会发现,原来孩子自有破土而出的力量。
*来源:CC爸妈:“中国父母学习计划”推行者,C爸-中国医科大学硕士,三甲医院医生;C妈-报社育儿主编,《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》作者。养育CC&DD两姐弟,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,一起少走弯路,做“中国好父母”!原创公众号“CC爸妈”(ID:cc-bama)
*注: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(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)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也许你会喜欢
【社交】
【方法】
【真实】
【羡慕】
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( yanzhijiasuo )为好友,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,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。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。
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
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